一、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依据
(1)《“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环生态〔2022〕15号)
(2)《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
(3)《生态环境部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环办监测[2020]9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5)《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6)《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 号)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
(8)《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
二、相关的标准、导则及规范
(1)《环境污染类别代码》(GB/T16705-1996)
(2)《环境污染源类别代码》(GB/T16706-1996)
(3)《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 212-2017)
(4)《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 352—2007)
(5)《环境信息术语》(HJ/T 416—2007)
(6)《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HJ/T 417—2007)
(7)《环境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规范》(HJ/T 418—2007)
(8)《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HJ/T 419—2007)
(9)《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 460—2009)
(10)《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维护规范》(HJ 461-2009)
(11)《环境信息化标准指南》(HJ 511-2009)
(12)《水污染物名称代码》(HJ 525—2009)
(13)《污染源编码规则(试行)》(HJ 608-2011)
(14)《环境保护应用软件开发管理技术规范》(HJ 622-2011)
(15)《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技术规定》(HJ 660-2013)
(1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